超鬆軟的北海道牛奶吐司

2025年7月4日

Table of Contents

    📖RECIPE

    Fluffy Hokkaido Milk Bread

    ★★★★★ 5 from 5 reviews

    If you've ever dreamed of making soft, cloud-like bread at home, this Hokkaido Milk Bread recipe is for you. This Japanese-style loaf is tender, pillowy, and stays moist for days, thanks to a unique technique called theTangzhong method. In this blog post, I’ll walk you through every step, explain the science behind the softness, and share tips for perfect results!

    👉🏻Youtube Video 👈🏻

    Fluffy Hokkaido Milk Bread
    Author: Molala Cook
    Prep Time: 2hr 30 mins
    Cook Time: 30 mins
    Total Time: 3 hrs
    Yield:
    Category: Bread
    Method:
    Cuisine:

    INGREDIENTS

    Units:
    SCALE:
    Cook Mode (prevent your screen from going dark)

    INSTRUCTIONS

    1. Make the Tangzhong: In a small pan, combine bread flour and water. Cook over medium heat, stirring constantly, until it thickens into a smooth paste. Let it cool completely, then refrigerate for at least 1 hour (or overnight).
    2. Hydration Phase: Combine all liquid ingredients (milk, egg) with the bread flour. Mix until just combined. Cover and refrigerate for at least 1 hour to allow hydration (this makes kneading easier!).
    3. Mix the Dough: Add sugar and yeast to the flour mixture. Mix until a dough forms. Then add salt and soft butter. Knead until the dough is smooth and elastic, able to stretch into a thin windowpane.
    4. First Proofing: Shape the dough into a ball and place in a greased bowl. Cover and let rise for 1 hour at around 28°C (82°F).
    5. Divide & Rest: Once proofed, divide the dough into 3 equal parts. Round each piece into a ball, cover, and rest for 15 minutes.
    6. Shaping: Roll each dough flat, fold one-third in, press down, then roll tightly and seal. Place all three shaped pieces into a greased loaf pan.
    7. Second Proofing: Let the dough rise again in a warm place (35°C / 95°F) for about 1 hour, or until it reaches near the rim.
    8. Bake: Brush the top with egg wash and bake at 170°C (338°F) for 30 minutes, or until golden brown.
    9. Cool & Serve: Remove from pan and cool on a rack. Slice and enjoy the softest, milkiest bread ever!

    濕潤柔軟的麵包讓你一吃就愛不釋手!

     

    第一次在一家小麵包店嚐到北海道牛奶吐司,我就愛上了它柔軟如枕頭的口感和淡淡的奶香。我心想一定要在家自己重現這種美味!所謂北海道牛奶吐司,其實也被稱為日式牛奶麵包或 shokupan(日文「食パン」的音譯),它最有名的特色就是口感柔軟綿密又香醇,撕開時可以一絲絲地剝開,層次分明。這種麵包空口吃就很美味,用來做三明治也是絕佳選擇,或者烤一烤塗上奶油和果醬都很棒。最棒的是,它採用了湯種法這個特殊技巧,麵包可以比一般吐司更長時間保持柔軟和新鮮。在這篇文章中,我會分享我私房的北海道牛奶吐司食譜,包含詳細的步驟教學、成功的小撇步、常見問題解答,甚至不同烤模尺寸或單位的換算建議。準備好一起烤出這條超級鬆軟的吐司吧!

     

    (上圖)剛出爐的北海道牛奶吐司,頂部蓬鬆圓潤、外皮金黃酥香,是它的招牌特色。內裡柔軟如雲朵,這都要歸功於湯種水合法鎖住了水分。我們也要在自己的廚房裡做出這樣鬆軟高聳的吐司喔!

    食材準備 (以及各食材的作用)

    這款北海道牛奶吐司用到的都是日常烘焙材料,但每一樣都有其關鍵作用。以下是所需材料及一些替代建議:

    • 高筋麵粉 – 高筋麵粉的高蛋白含量能提供麵包結構,使口感有嚼勁,也幫助麵包膨脹得又高又鬆軟。(可以用中筋麵粉嗎?可以,但高筋麵粉會讓麵包的蓬鬆度和口感更佳。)

    • 牛奶 – 使用全脂牛奶作為主要液體,帶來香醇柔軟的麵包組織,並賦予淡淡的奶香甜味。使用約 43°C(110°F)的溫牛奶加入麵糰,有助於酵母活化發酵。

    • 酵母 – 使用活性乾酵母作為麵包的蓬鬆來源。我們會先將酵母溶於溫牛奶中激活。如果你用即發酵母,份量相同,可以跳過提前泡發的步驟直接與麵粉混合(但我還是喜歡先測試確保酵母活性良好)。

    •  – 1/4 杯的糖帶來淡淡的甜味(這是一款微甜的麵包),同時為酵母提供養分並幫助烤出金黃的麵包外皮。糖量可以依個人喜好調整(最少可減至 2 大匙,或最多增加到 1/3 杯讓麵包偏甜)。

    •  – 加一小匙鹽平衡甜味並提味。不要省略它——即使是甜麵包也需要一點鹽,不然吃起來會平淡無味。

    • 無鹽奶油 – 在揉麵團的最後加入奶油,使麵包更柔軟香醇。我們會揉入 2 大匙的軟化奶油,奶油中的脂肪也有助於延長麵包的保存期(油脂能鎖住水分)。如果用有鹽奶油,記得相應減少鹽的用量。

    • 雞蛋 – 本食譜用 2 顆蛋:一顆加入麵糰增加風味和結構,讓麵包的口感更接近奶油麵包(brioche)般的細緻柔軟;另一顆用作蛋液刷在表面,讓吐司表皮烤出光澤誘人的金黃色。建議使用室溫雞蛋,混合時較均勻。

    • 奶粉或煉乳(可選) – 我有時會額外加入 1 大匙奶粉(或甜煉乳)來提升奶香。這不是必要的,但在許多奶香麵包食譜裡是常見的祕密武器,如果手邊有建議加一點!

    • 湯種 – 壓軸重點!湯種是用高筋麵粉(有些人會用部分牛奶代替水)煮成的麵糊。我們會用 2 大匙麵粉和 6 大匙水,小火邊攪拌邊加熱煮成濃稠的湯種糊,之後冷卻再加入麵團中。這個神奇的麵糊讓麵包變得格外鬆軟濕潤,所以千萬別省略這個步驟喔!

    器具: 基本上你只需要一個標準吐司烤模和一些常用廚具。我使用的是 9 x 5 英吋的吐司模(8½ x 4½ 英吋也可以,大約 21 x 11 公分)。如果有桌上型攪拌機,裝上麵糰勾攪拌可以省力(因為這麵糰 真的 黏!),但沒有的話也可以耐心手揉。如果有麵包機,也可以用麵包機的揉麵/發酵行程完成揉麵和第一次發酵。我們還需要一個小奶鍋來製作湯種。為了確保精準,我建議使用廚房秤量取材料(本文也提供了克數)。用重量計量能保證結果一致——例如 1 杯高筋麵粉約等於 128g。最後,準備保鮮膜或濕布以便在麵糰發酵時覆蓋。

    選擇合適的吐司烤模

    對於這款北海道牛奶吐司配方,我推薦使用一款 專業級 450g 吐司模(附蓋) —— 這是我自己在用也非常喜愛的一款。它的尺寸約為 9x4x4 英吋,使用蓋子烘烤時,可以做出方正的吐司形狀,而且麵包會長得又高又鬆軟。你可以在我的線上商店找到我使用的這款模具。

     

    如果你想烤較小的吐司或只做半條份量,我建議使用 紅色磅蛋糕烤模,非常適合裝 250g 麵糰。它有漂亮的防沾塗層,清洗起來超級方便。你可以點擊這裡購買。

     

    💡 小提示: 一個結實的烤模真的有差。最好選擇 碳鋼或鑄鋁 材質且帶不沾塗層的烤模 —— 這能確保受熱均勻,幫助麵包烤出漂亮的金黃外皮。避免使用容易變形或受熱不均的薄烤模。

     

    好了,基本資訊都介紹完了,現在我們開始進入正式的食譜步驟吧!

    北海道牛奶吐司食譜

    份量: 1 條吐司(9x5 吋模)| 準備時間: 約 30 分鐘(實作) + 發酵 2–3 小時 | 烘烤時間: 約 30 分鐘

    作法:

    1. 製作湯種: 在一個小鍋中,將 2 大匙麵粉  6 大匙水 攪拌均勻至沒有顆粒。開中小火加熱,一邊攪拌至混合物變濃稠呈膠糊狀,約需 3–5 分鐘。當你用打蛋器劃過鍋底,可以留下清晰的紋路或痕跡,就表示湯種已完成。離火,將湯種糊移到乾淨的碗裡,放涼至室溫(小撇步:想快點放涼的話,可以把湯種攤平在盤子上,加速降溫。) 這份煮熟的麵糊等等會加入麵糰中,賦予麵包柔軟的口感。

    2. (上圖)湯種加熱至糊狀後會呈現膠著的質地,當用打蛋器在鍋底畫出明顯的紋路就表示湯種已煮好。此時請立刻離火,將湯種糊移到乾淨碗中,攤開放涼至室溫再使用。湯種的作用是讓麵包組織特別柔軟濕潤,所以千萬別省略這個步驟喔。

    3. 喚醒酵母(使用活性乾酵母時): 如果你使用的是 活性乾酵母(若用即發酵母可跳過此步驟),將 ¼ 杯牛奶 加熱到約 43°C(摸起來溫溫的不燙手)。加入 1 小匙糖攪勻,然後把酵母撒在牛奶表面。靜置 5–10 分鐘,直到表面起一層泡沫,表示酵母已經被激活。(如果用即發酵母,無需提前泡發——可直接在步驟3將酵母與麵粉拌勻,牛奶也加熱後直接倒入麵糰。)

    4. 混合乾料: 在一個大攪拌盆中(或攪拌機的鋼盆中),倒入 2½ 杯(320g)高筋麵粉(先保留多的 ¼ 杯備用)、¼ 杯糖  1 小匙鹽。用打蛋器將這些乾料攪拌均勻,使鹽和糖分布均勻。

    5. 加入濕料: 在另一個碗或量杯中,混合放涼的 湯種糊¼ 杯鮮奶油、(如果使用)1 大匙奶粉或煉乳,以及 1 顆雞蛋。攪拌至相當均勻。再將步驟2中泡好的 酵母牛奶(若用即發酵母則此時加入剛才加熱的溫牛奶)也倒入這碗濕料中攪勻。此時你應該有一盆混合好的乾料和一碗混合好的濕料(含湯種、牛奶、蛋液等)。

    6. 形成麵糰: 將濕料倒入裝有乾料的攪拌盆裡。用木勺或橡皮刮刀攪拌,直到所有材料大致混合成一團濕黏的麵糰,大部分麵粉都被攪進去了。麵糰看起來會很雜亂、黏糊——沒關係!如果使用攪拌機,裝上麵糰勾,以低速攪拌,直到麵糰開始聚攏成團。

      (上圖)此時麵糰還非常濕黏,麵粉尚未完全被吸收成團,不用擔心,這是正常現象。接下來揉麵的過程中,麵糰會逐漸變得光滑有彈性。切記不要急著額外加很多麵粉讓麵糰變乾,不然最後烤出的麵包口感可能會偏乾、不夠鬆軟。

    7. 揉麵糰: 現在開始揉麵,直到麵糰出現光滑有彈性的狀態。如果用攪拌機,將速度調至中速揉約 5–8 分鐘。如果手工揉麵,將麵糰倒在撒了薄薄一層手粉的操作台上,準備來場手臂運動吧——可能需要揉 10–15 分鐘。注意: 一開始麵糰會非常黏濕,你可能需要撒入剛才保留的麵粉來防黏(一次撒 1 大匙,最多約 ¼ 杯/30g)。千萬不要一次加太多麵粉;我們希望麵糰保持濕黏,僅加到麵糰不再像麵糊般稀即可。這款加入了奶油和湯種的濕軟麵糰黏手是正常的,你可以用麵包刮板輔助翻折揉麵。隨著不斷揉捏(或攪拌機的攪打),麵筋會逐漸發展,麵糰會變得較有彈性、更光滑,手感也沒那麼黏了。

      (上圖)使用攪拌機揉麵,可以更輕鬆地處理這個濕黏的麵糰。圖中可以看到,麵糰經過充分攪打後變得相當光滑有彈性,而且攪拌缸的盆壁也幾乎被麵糰清理乾淨,這表示麵筋已經發展完全。

    8. 加入奶油繼續揉: 當麵糰已稍微成形光滑(揉了幾分鐘後),開始加入軟化的奶油。將奶油分 1 大匙一塊,逐塊揉進麵糰裡。剛加奶油時,麵糰會變得滑溜、似乎散開變得油油黏黏的,但持續不斷地摺疊揉捏,奶油會逐漸被吸收。這步可能需要再揉 4–5 分鐘。最終,麵糰會將奶油全部吃進去,變得非常柔軟、延展且表面略帶光澤。揉好的麵糰應該可以拉開而不易破裂,摸起來雖稍黏但能乾淨地從盆或檯面剝離。(所謂「薄膜測試」,取一小塊麵糰慢慢撐開,能拉出薄薄半透明的膜且不立刻破裂,表示麵筋發展良好。)
      小提醒: 如果麵糰在充分揉過後仍然黏得一塌糊塗(攪拌盆底或你手上掛了許多沾不掉的麵糰),可以再撒入 1~2 小匙麵粉繼續揉。但請盡量不要多加麵粉——麵糰濕黏雖然難搞,但含水量高才能烤出鬆軟的麵包。正如湯種麵包專家 Christine Ho 指出,湯種麵糰確實「非常黏手」,用手揉是個不小的挑戰,但麵糰內高含水量正是讓麵包保持柔軟的祕訣。如果你覺得手揉太辛苦,不妨讓攪拌機或麵包機來幫忙,會輕鬆許多。

      (上圖)揉入奶油並充分揉捏後,麵糰能夠被拉出薄薄的「手套膜」而不易破裂,表示麵筋已經充分生成。這是判斷麵糰是否揉夠的一個指標。麵糰達到這種延展性,烤出的吐司才會又高又鬆軟。

    9. 第一次發酵: 將揉好的麵糰滾圓,放入一個內壁抹了薄油的大碗中。用保鮮膜或濕布蓋住碗。讓麵糰在溫暖處發酵約 1~2 小時,或直到體積變成原來的兩倍大。理想的發酵溫度約 24–27°C;如果室溫較涼,發酵需要更長時間。(提示:你也可以選擇此時將麵糰冷藏發酵過夜。) 低溫緩發(冷藏 8–24 小時)會讓麵包風味更好。如果要冷藏發酵,請將碗密封(防止麵糰風乾)。冷藏環境下麵糰上升較慢(可能過夜也未完全兩倍大,回室溫後會繼續膨脹)。無論室溫或冷藏發酵,以麵糰膨脹兩倍作為進入下一步的依據。

    10. 排氣 & 分割: 第一次發酵結束後,輕輕按壓麵糰將多餘氣體拍出。將麵糰取出置於撒了薄粉的操作台上。為了呈現典型的北海道吐司外觀,將麵糰分割成 3 等份(如果想做4瓣的吐司,可分成4份,3或4份都可以)。將每一份麵糰滾圓成鬆弛的球狀。用布蓋住麵糰靜置 15 分鐘,進行中間發酵(讓麵糰鬆弛)。這短暫的休息能讓麵筋放鬆,等等比較容易整形。

      (上圖)將第一次發酵完成的麵糰分成三份並滾圓,蓋上保鮮膜靜置約15分鐘鬆弛。蓋上保鮮膜可以避免麵糰表面乾燥。經過短暫休息後,麵糰會比較容易擀開整形。

    11. 整形: 接下來將每份麵糰擀捲成形,放入吐司模,塑造北海道吐司特有的撕裂式分段外型。取其中一份麵糰,用擀麵棍將其擀成橢圓或長方形(約 8 英吋長)。將橢圓麵片三折:上三分之一向下摺到中間,底部三分之一向上摺蓋住,形成多層的長方形麵團。再將摺好的麵團擀開成長條狀(約 10–12 英吋長)。最後,從短邊緊緊地卷起,如捲肉桂捲般卷成一個緊實的捲筒。將這個捲好的麵糰收口朝下放入抹了油的吐司模中。重複整形剩下的麵糰,將每個卷好的麵糰並排放入同一吐司模裡。(如果使用長形帶蓋吐司盒/Pullman 模具,按照模具長度可做2條較長的麵糰放入。)放入模型後,麵糰大約佔吐司模高度的 1/2~2/3。

      (上圖)將麵糰擀成橢圓後,如圖將上下各三分之一向中間折疊(三折)。接著把折疊後的麵團再次擀長。

    12. 第二次發酵: 用保鮮膜或濕布蓋住吐司模,將麵糰再次放在溫暖處進行最後發酵。這次發酵大約需要 45 分鐘~1 小時(室溫較低可能達 1.5 小時)。目標是讓麵糰發到大約接近吐司模頂部。它不一定會像第一次那樣膨脹一倍,但應該會明顯變大許多。用手指輕按麵糰,麵糰會慢慢回彈並留下淡淡壓痕,即表示發酵到位。不要過度發酵到麵糰溢出模型,因為進烤箱後還會繼續膨脹(爐內膨脹)。
      (如果使用帶蓋吐司盒:發酵到麵糰距離蓋子約剩 3/4 英吋時,就可以蓋上蓋子準備烘烤。別讓麵糰發到碰蓋,不然烤時會頂到變形。)

      (上圖)整形好的麵糰放入吐司模,進行最後發酵。如果用的是帶蓋吐司模,像這樣在蓋上蓋子前,麵糰大約發到離模型頂部還有約2公分時就該準備進烤箱了。

    13. 烘烤: 在最後發酵接近完成時,將烤箱預熱至 175°C(350°F)。取出另一顆雞蛋,加入 1 大匙牛奶攪勻,做成蛋液。輕輕刷在發酵好的吐司表面,讓烤出的麵包外皮呈現光亮的金黃色。(如果不想用蛋,可以刷牛奶或鮮奶油,雖然光澤略遜但也能幫助上色。) 將吐司放入預熱好的烤箱中層,以 175°C 烘烤約 28–35 分鐘。每台烤箱脾氣不同,建議從 25 分鐘開始就留意上色情況。麵包烤到表面金褐、用手敲聲音空洞時,即表示熟了;用溫度計插入中心測量約 88°C(190°F)也差不多。若烤到一半發現表面上色過深過快,可以在吐司上蓋一層鋁箔防止烤焦。(我常約烤 30 分鐘,有時最後 5 分鐘會加蓋鋁箔避免表皮太黑。)

      (上圖)剛出爐的北海道吐司,表皮呈現誘人的金黃色。輕輕一撕就能一絲絲分開,內部組織如羽毛般綿密柔軟,光看就讓人口水直流!

    14. 冷卻: 將吐司模從烤箱取出。如果用了帶蓋吐司模,趁熱小心移開蓋子。讓麵包在模具中稍微冷卻 5–10 分鐘,直到麵包稍稍定型、不那麼燙手。然後輕輕將吐司從模型中脫出,移到冷卻架上。通常用了不沾模具或有確實抹油,麵包會很容易脫模。讓麵包完全冷卻(至少 1 小時)再切片。這一步雖然很磨人(誰不想趁熱撕一口嚐嚐呢?),但太熱時切會把麵包壓扁,內部組織也會黏糊。麵包完全放涼後再切,就能切出漂亮整齊的片——放心,即使等涼了,它還是會很柔軟濕潤的!

    15. 享用: 北海道牛奶吐司最好在烤好後的頭幾天內享用完畢。把吐司切片直接單吃,就非常美味;或者抹點奶油、果醬,我最推薦的是塗煉乳,那真是絕配的美味!這款麵包可以輕鬆地一絲絲撕開,每一片都柔軟得像羽毛。準備好迎接可能是你吃過的最棒的吐司和三明治了嗎!

    重點提示 & 注意事項

    • 精準測量: 為了獲得最佳結果,盡量使用磅秤按重量(克)計量材料。烘焙其實像科學實驗——麵粉多加一點都可能讓麵糰變硬。如果用量杯,請用舀平法且不要壓實麵粉。1 杯高筋麵粉約 ~125–130 克。比例精準尤其重要,比如湯種的水粉比例不對都可能改變麵糰狀態。

    • 湯種火候: 將湯種煮到像濃稠的布丁或糊狀,能清楚看到鍋底出現攪拌紋路就剛好。【food52】湯種煮得太稀(過水)或過乾(太硬)都會影響後續效果。煮好後要放涼至至少溫熱不燙手再使用,因為趁熱加入麵糰可能把麵糰裡的蛋燙熟,或讓麵筋過早作用。我通常都是先把湯種煮好,放涼的同時準備其他材料。

    • 充分揉麵: 這款麵糰需要充足的揉捏來發展筋性。剛開始麵糰很黏手是正常的——因為加入了奶油和湯種的關係。忍住別一直狂加麵粉;麵糰濕一點,烤出的麵包才會更柔軟。最好使用攪拌機揉麵,或者在桌上用摔打折疊法來揉。判斷麵糰是否揉夠的標誌是麵糰變得光滑且可以拉出薄膜(做手套膜測試)。如果麵糰揉得不夠,麵包可能會組織偏緊實,發酵膨脹也不足。

    • 麵糰太黏怎麼辦? Christine Ho(著名湯種麵包達人)指出,湯種麵糰徒手揉時可能會非常黏手【en.christinesrecipes】。你可以在手上抹一點油來揉,而不要一直加麵粉。用刮板輔助,可以把黏在檯面上的麵糰刮起再折疊。如果用攪拌機,麵糰黏在攪拌盆底部是正常的,但應該能離開盆壁而成團。只要少量多次地撒點麵粉調整就好。最後揉好的麵糰應該是雖黏卻可處理的狀態。

    • 發酵注意: 對發酵時間要有耐心。如果你廚房溫度較低(<21°C),麵糰會需要更久時間。可以將麵糰盆放在關掉火的烤箱中,開著烤箱燈來提供溫暖;或者放在微溫的爐子旁。但不要讓環境溫度超過 ~32°C,否則會把酵母熱死或奶油融化。發酵不足會導致麵包較密實,而發酵過度又會讓烤時麵包塌陷。簡單原則:第一次發酵看麵糰體積是否漲到兩倍大(時間僅供參考,以狀態為準),第二次發酵看麵糰是否漲至模型九分滿且輕按回彈緩慢有痕。

    • 模型的選擇: 使用正確尺寸的吐司模很重要。標準 9x5 吋模是最適合的【molalacook】——麵糰有足夠空間向上膨脹。如果你的烤模較小或較大,可以調整麵糰配方或預期麵包的形狀高度會不同。帶蓋吐司模: 如果用帶蓋的吐司盒(Pullman 模),這個配方(總麵糰約600g)適合 450g 模具(約9吋長)。若用小 250g 模具,配方減半即可。記得給麵糰留出發酵空間,避免尚未烤就溢出模型。

    • 烘烤調整: 每台烤箱稍有差異,第一次烤這配方時要多觀察。如果你的烤箱溫度偏高,可以降至 170°C 烤。若表面上色太快,最後10分鐘蓋上鋁箔;反之如果30分鐘時吐司還很淡,下次可延長烤時間或略微提高溫度。富含油糖的麵包大約內部190°F(88°C) 就熟了【food52】。沒有溫度計的話,就看表皮顏色夠深、敲起來聲音空洞即可。

    • 冷卻 & 切片: 一定要等麵包完全放涼再切——這點我真要再三強調!雖然趁熱撕著吃特別誘人(當然你可以趁熱撕一口嚐嚐),但如果打算切片做三明治,麵包放涼後再切會平整漂亮許多。用鋸齒麵包刀、輕輕來回鋸切,就不會把鬆軟的吐司壓扁。

    • 保存: 因為這麵包相當濕潤且油脂豐富,室溫下可保持柔軟 3–4 天(前提是沒被秒殺吃光啦!)。保存時,待麵包完全冷卻後密封包好,放在陰涼的室溫處。我喜歡把吐司放進麵包箱或密封袋。你甚至可以放一塊 陶瓷保鮮片 跟麵包一起——這種泡水後跟麵包放一塊的陶瓷片能幫助吐司保持濕度【molalacook】。(我們有賣一款可愛的陶瓷麵包保鮮片,只要泡水後放和麵包一起保存,真的能有效防止麵包變乾!)不要放冰箱(低溫會加速麵包變乾)。若要更久的保存,冷凍切片(用烘焙紙隔開,裝入密封袋)可保存 1–2 個月。食用時直接從冷凍取出,包錫紙放入150°C烤箱烤幾分鐘,或用烤麵包機加熱,麵包又會恢復柔軟美味。

    • 配方好變通: 這款麵糰用途其實很廣,你可以拿它做成餐包小麵包,而不只是吐司。只要將麵糰分成 8–10 等份,整形成小圓球,排放在烤盤上最後發酵並烘烤(烤約 18–20 分鐘,烤至金黃即可)。你也可以加入餡料或配料增加風味:例如將每份麵糰擀平後灑上肉桂糖,再捲起就變身肉桂 swirl 土司;或在麵糰中揉入葡萄乾,就成了北海道葡萄乾吐司。只是注意不要加過量配料,以免影響麵糰發酵膨脹和結構。

    • 提前規劃: 全部流程約需 3–4 小時(含發酵),實際動手時間大約 30 分鐘,非常適合周末下午試做。如果想早上吃到新鮮吐司,你可以前一天晚上做好第一次發酵(冰箱過夜),隔天早上再整形、最後發酵並烘烤。

    現在你知道了所有該做和不該做的事,成功已經在招手。北海道牛奶吐司雖然需要一些耐心和時間,但結果絕對值得——烤出來的吐司超級鬆軟,體型高大輕盈,而且能美味柔軟好幾天。

    常見問答 (FAQ) 

    Q: 我該如何保存麵包讓它保持柔軟?
    A: 如前所述,烤好的吐司完全放涼後要密封保存。我通常把麵包放在拉鍊塑膠袋裡,擠出多餘空氣,放在室溫陰涼處。避免放入冰箱。若有麵包箱也不錯。想讓麵包保持柔軟,可以使用麵包保鮮片——一種可安全接觸食物的陶瓷片,先泡水,然後跟麵包一起放置,能維持保存環境的濕度【molalacook】。(我們的陶瓷保鮮片產品很適合這用途——泡水後放進麵包盒即可保持濕度。)如果麵包有些變乾了,可試試在表面噴少許水,再放入 150°C 烤箱加熱 5–8 分鐘,能恢復柔軟。如果要長期保存,建議將吐司切片後冷凍,需要吃時再取出烘烤。另外,稍乾的吐司還非常適合拿來做法式吐司或麵包布丁喔!

     

    Q: 可以用麵包機來做這款北海道牛奶吐司嗎?
    A: 沒問題——你可以讓麵包機幫忙揉麵和發酵(使用麵包機的“麵糰模式”)。按照麵包機的建議順序加入材料(通常是先液體和湯種、蛋,然後粉類,最後酵母避免直接碰鹽)。麵包機會自動混合揉麵並進行發酵;你可以中途觀察一下,如果麵糰太濕或太乾,可稍微補麵粉或牛奶調整。等麵包機結束麵糰行程(通常約 1.5 小時),取出麵糰,照本食譜的步驟整形到吐司模裡,進行最後發酵,然後放進烤箱烘烤。雖然有的麵包機也能直接烤出這款吐司,但我更喜歡用烤箱烘烤,成品的口感和外皮更佳。許多讀者都成功用麵包機揉這濕黏的麵糰——這確實是省力的好方法!

     

    希望這些常見問題的解答能幫助到你!如果還有其他疑問,歡迎在留言中提出喔。

    結語

    你已經看完了這篇超詳細的北海道牛奶吐司指南,恭喜!🥳 這個食譜真的是我的最愛之一,雖然花的時間比較多,但換來的是一條高高鬆軟的美味吐司,烘烤時你的廚房會飄滿誘人香氣。每一口都奶香濃郁、柔軟,而且甜度恰到好處。無論你是烘焙老手還是新手,我都強烈建議你試一試——只要遵循湯種法和上述技巧,幾乎不會失敗!

     

    小分享: 今晚我打算烤一片吐司,塗上奶油再撒一小撮海鹽 —— 簡單就是最好的風味。而明天早上,我準備用剩下的吐司來做法式吐司當早餐!😋

     

    如果你嘗試了這個北海道吐司食譜,記得告訴我成果如何!我很樂意聽到你的回饋,也歡迎你分享成品照片。可以在社群媒體標記我,或在下方留言給我。

     

    最後,如果你喜歡這份食譜並想看更多內容:我在 Kit.co 上整理了我推薦的烘焙工具和食材清單 —— 裡面有我廚房實際使用的各種好物!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,也可以到 Ko-fi 請我喝杯咖啡,給予支持——你的支持能幫助我持續創作食譜(也許還能幫我買杯咖啡提神,繼續深夜烘焙呢!)🥰

     

    感謝你的閱讀以及一起烘焙。現在就去享受你親手做出的美味吐司吧!祝烘焙愉快,我們下次再見,楽しんでね(請盡情享受)~🍞✨

  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

    老實說,這麵包太好吃了,常常讓人忍不住單吃原味!不過它也非常百搭。在日本,人們常用厚切的牛奶吐司做晨間吐司,烤一下塗奶油和果醬,或者淋點煉乳——相信我,超級美味。拿來當三明治麵包也很出色——夾蛋沙拉做日式蛋三明治,甚至夾鮮奶油和水果做水果三明治,都很適合。你還可以用它來做法式吐司;因為質地柔軟,浸上蛋奶液後煎烤會得到非常鬆軟香甜的法式吐司。再給你個靈感:如果吐司放到稍微不新鮮了,不妨拿來做麵包布丁(布丁麵包甜點)——用這種超柔軟的吐司做布丁,保證細膩到讓人驚嘆!總之,任何需要白吐司的地方,用北海道牛奶吐司都能讓成品的風味和口感升級。

    外皮顏色太深,可能是溫度過高或時間過久。請確認你的烤箱溫度無誤(建議放一支烤箱溫度計監測)。此外,深色烤模會導致上色更快,因為黑暗材質吸熱多——如果使用黑色烤模,可以將烤溫降低 5–10°C。富含糖和奶油的麵糰本來就容易上色(糖和乳製品讓表皮上色更快),這點很正常,但如果明明還沒到時間麵包就變得很深色,一定要蓋上鋁箔紙減緩上色。如果覺得吐司外皮太厚太硬,可以在出爐後立刻用刷子塗一層融化奶油在表面,這能軟化外皮並增加香氣。而且別烤過頭了——一旦表皮金黃、中心溫度達 88–90°C 就該出爐。還有一個小技巧:烤前在烤箱下層放一盤熱水製造蒸氣——這能讓前半段烘烤時的麵包表皮保持濕潤較不易變硬,還能幫助麵包獲得更好的爐內膨脹。我有時也這樣做,模擬麵包店的蒸氣烤箱效果。

    這個配方很容易進行縮放。想做兩條吐司的量,只要把所有材料都加倍就行了。可以同時使用兩個吐司模烘烤(或者分批烤)。如果加倍後麵糰太多攪拌機帶不動,可以分批揉或改用手揉。要做更小的迷你吐司(比如小吐司模),可以將配方減半。前面提過,半份配方適合 250g 的迷你吐司模。配方倍增時,酵母不一定要完全翻倍——例如原本酵母用量 3 小匙,做雙倍量時可用 5 或 5又1/2 小匙就好,因為酵母過多如果發酵時間拉長反而可能使麵包有酒味。但如果你打算發酵完成就立即烤,酵母等比例增加也是可以的。
    烘烤時間方面,麵糰量改變後烘烤時間也會有所不同:較小的吐司或小餐包烤得更快(約 20–25 分鐘就該查看),更大的吐司可能需要多幾分鐘(35–40 分鐘)。還是要根據吐司的上色和中心溫度來判斷是否熟透。

    如果麵團發酵很麵糰在揉的過程中狀態會逐步改變。一開始是黏黏散散的,但當揉好時就會變得光滑、有彈性,而且帶點光澤。麵糰應該能從攪拌盆壁拉起或不再大塊黏在你手上。判斷的方法之一是做薄膜(手套膜)測試:取一小塊麵糰慢慢撐開——能拉出薄而半透明的膜不易破,就表示已經揉到位;如果很容易就撐破,那就再揉幾分鐘。另一跡象是麵糰能形成一個光滑的球且保持形狀。要注意,含奶油和蛋的甜麵糰可能沒有普通麵糰那麼緊實,但也應該具有一定的延展彈性。用攪拌機的話,通常揉 8–10 分鐘就夠了。


    發表評論

    此網站已受到 hCaptcha 保護,且適用 hCaptcha 隱私政策以及服務條款